payperclick

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

《釋蓮鳴金剛上師_新加坡專訪》

相信許多人對于釋蓮鳴金剛上師的認識,不外乎是“本宗第一位開悟弟子”、“第一位獲賜法王祖衣者”等等等。正值而立之年的他,頂著這些光環的加冕,人未到前就已先聲奪人。初次踏足真佛弟子最集中的東南亞地區弘法,蓮鳴上師在首站新加坡所嶄露的鋒芒,已造成了不小的轟動,九天的說法開示不但掀起了本地同門探討佛學的熱潮,更導正了大家對于開悟的種種迷思及執著。

相信許多人對于釋蓮鳴金剛上師的認識,不外乎是“本宗第一位開悟弟子”、“第一位獲賜法王祖衣者”等等等。正值而立之年的他,頂著這些光環的加冕,人未到前就已先聲奪人。初次踏足真佛弟子最集中的東南亞地區弘法,蓮鳴上師在首站新加坡所嶄露的鋒芒,已造成了不小的轟動,九天的說法開示不但掀起了本地同門探討佛學的熱潮,更導正了大家對于開悟的種種迷思及執著。

博學的蓮鳴上師在每場開示中,都喜歡引經据典的為大眾解釋一番,其對佛經義理的通達,令眾人贊嘆且佩服。雖然略帶廣東腔的中文口音,令其每講几句話,就需不厭其煩的多重复几遍,還時不時得由一旁的蓮萊上師充當翻譯,但也正因如此,連日來語言上所造成的頻頻笑場、上師不時的憨笑與自嘲,不但成功的拉近了他與本地同門之間的距离,其精深的法語開示及才辯無雙,更為他贏盡了掌聲。

「開悟」是看因緣

大家都曉得,最近本宗上下人人熱切談論的話題,都离不開「開悟」及「明心見性」,這當然也包括了新加坡本土的同門人士。關于這點,有的同門覺得開悟對他們來說根本就是遙遙無期,是這輩子都不可能會發生的事;有的急于開悟的同門,又因總是參不透公案而懊惱不已。對此蓮鳴上師的回答是:「開不開悟,是看因緣。」上師解釋,他在抵新首日開示《開悟的因緣》時就有說明,在見道之前,資糧道和加行道這兩個次第必須先去圓滿,而這些可能需要用几輩子的時間才可圓滿,這當儿大家必須等待因緣成熟。

這也意味著開悟與否,其實跟自身的修持有著很大的關系,因為在行菩提事業的時候,自己的習气首先就會障礙自己,再者身邊的人如家人、朋友的支持與否也有一定的影響,以致許多同門在護持宗派法務時,常常就因力不從心而蒙生退意。上師表示這種現象不只是在新加坡本地才會發生,其他國家的道場也面對同樣的問題,由于道場寺廟是所有問題的集合地,大家都有自己的業障與習性,這些都會影響著道場寺廟的磁場,所以在護持法務時應盡量于生活上取得平衡,适當的休息與放松是很重要的。

在談到開悟所必讀經典時,蓮鳴上師首要推荐大家的,就是多讀根本上師的著作與開示,除此之外他也鼓勵大家多看了義的大乘經典,如:金剛經、圓覺經等;禪宗方面有六祖壇經、達摩祖師論等;若要學習教義上的分別,可看維摩詰論。對于這些經論,上師補充主要還是要看個人的學習因緣而定。

「未悟起修」須憑證量、比量、和聖言量

很多時候人們以為開悟是一種觀點,上師否定了這種說法,他正色的回答到:「開悟是一個次第,也是一種證量!」當眾生不能完全了解實相的時候,由于沒有證量和完全的正見,往往會在修行的過程中而產生疑惑,這個時候上師認為,未開悟的眾生唯有緊跟根本上師的腳步來修行。上師說:「修法本身有三個量:證量,比量和聖言量。還未開悟時,必須要憑這三個量來修行。」

上師并逐一的解釋到:「證量是來自于本身所親證;比量是用“比較”的方法來如法思維,例如以師尊及釋迦牟尼佛的觀點來判斷事情,用理智的思維去觀察師尊及釋迦牟尼佛對事情的觀點;而聖言量就是依据佛菩薩或者是師尊曾經講過的話,以他們所證得的來衡量,比如說拙火,寶瓶气,當自己修到某一個境界時會以根本上師所教的來判斷或做比較。」

根据蓮鳴上師的解釋,開悟后由于已經見到了實相,所以知道怎樣熏習清淨及轉化自己的種子,當眾生可以做到這一點時,就是一個清淨的人。所以修行其實是在修種子的清淨,開悟的人懂得怎么去修,沒有開悟的人不懂得怎么去修,這是其中一個分別。上師提到,因為一切均是以心為根本,不明白本心的時候修法不能得到究竟的益處,這是因為所修出來的,都是不了義的世間法、生滅法及有為法,不能了生死;當明白了本心之后,大家就會了解到如何行万法、如何熏習我們的種子。上師透露,尋找本心可從參禪方面著手,但在這之前還是要先圓滿資糧道和加行道,不然也只是鸚鵡學話而已,就這一點,蓮鳴上師強調:「未開悟與開悟,所說出來的話就算是一字不漏的相同,還是可以看得出來。」當被問及如何知道自己的資糧道和加行道已經圓滿時,上師平淡的以一句:「當見道的因緣具足了,自然佛菩薩就會安排。」來回答大家。

悟后還有總相智、別相智、和一切種智

那么到底開悟之后仍需修持什么?是否表示對世間上的一切事物都已毫無任何疑問?關于這一點,蓮鳴上師不疾不徐的說:「開悟的人在見到了自己的本性之后所生出的佛智,有分總相智、別相智、及一切種智。悟后要修的還有這三種佛的智慧。」

接著,蓮鳴上師善巧的以擺在桌上的一瓶礦泉水,巧妙的比喻及解釋了這三者的分別。「比如現在看到一瓶礦泉水,可以知道它的樣子,那么你可以說已經見過這瓶水了,但是還沒有喝到,還不知滋味如何,這就是所謂的總相智。」上師繼續說到:「別善智,就是喝到了瓶中的水,知道是什么味道了,可以跟別人講或形容其中的滋味。而當別人听了你所說的再跟其他人講同樣的話時,人家就以為他也見過及喝過這瓶水﹐但其實沒有。」而所謂一切種智,就是已經知道了這瓶水的功用,了解到了里面的成分,這瓶水不只能解渴,大家不知道其實它還可用來滅火,雖然只是一瓶水,但它還有很多功能還未被發掘的。

莫以相同標准看待開悟者

目前真佛宗有六位開悟的弟子,這直接證明了真佛宗是一個會令人明心見性的宗派,我們的根本上師聖尊蓮生活佛确實是教人成佛的人間第一大導師!現在大家對開悟的境界有著許多不同的臆測,對開悟者的定義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,几位開悟大德們的一言一行、一顰一笑,如今都成為了大眾的焦點。大家不免疑惑,為什么同樣是開悟,可是行為卻不一樣?他們所悟的東西究竟有哪些是相通的?

針對這一點,作為其中一位當事人的蓮鳴上師自然能夠感同身受,他語重心長的呼吁大家莫以相同的標准來看待他們彼此之間的行為,對此,上師特舉禪宗五派的例子來向大家說明釋疑。

「禪宗有五種派系,共分臨濟宗、曹洞宗、云門宗、法眼宗、溈仰宗五宗,每一個禪師的所做所為都是不一樣的,有的喜歡用打罵喝的、有的喜歡喋喋不休的、有的喜歡默不作聲的做事,所以不能用同一個標准來看他們。比如說石頭祖師和馬祖道一的形象就有很大的分別,石頭祖師喜歡很大聲的跟人家講話,但馬祖道一就喜歡用理論。」如今世人對開悟者總是有所誤解,覺得他們的行為舉止必須像聖人或是佛菩薩一樣,對此,上師表示可以理解。他繼續解釋到,其實每一個開悟的祖師對同一個公案的答案也不一樣,但是盡管如此,兩個開悟者在一起交談時還是能夠明白對方的話。

最近,師尊于開示中提到:「不一定開悟的,就很有智慧。」對于此段開示,很多人對這里所指的“智慧”有所疑問,不知道師尊指的是入世還是出世。對此,蓮鳴上師表示:「師尊的意思,其實是在指“一切種智”不一定完全的具足,而且習性還是在,所以需要用智慧去把它完全的清淨,這時才會有佛的究竟智慧。」

護持「真佛報」累積資糧、加行道

蓮鳴上師的文采橫溢,大眾有目共睹,近年來上師不時把他的智慧及對佛法的体悟,述之以文廣度眾生,所撰寫的文章,篇篇皆有很深的見地及啟發性,在佛法正見的宣導上有著非常突出的貢獻。對文宣法務相當重視的蓮鳴上師,以一句「度人一世以口,度人万世以書」道出真佛文宣的重要性,師尊窮一生心血所傳的真佛密法,必須万世万代的永遠流傳下去,因此師尊創立了真佛報,燃燈雜志兩大中央文宣,其目的就是為了讓正法長存,引度万万眾生。

眾所周知,文宣辦報需要投入龐大的經費及人力資源,師尊一直都希望真佛報能與時俱進。借由此次的特別訪問,蓮鳴上師了解到真佛報在新加坡自雷藏寺(新加坡)接管以來,幕后的工作團隊皆是義務付出的同門及專業人才,為了早日達成師愿,真佛報新加坡分社一直在努力尋求進步的空間,例如:加強版面素質與內容、增加發行量等等,但是這些改革工作,無疑需要更龐大的財力及義工團隊,才能一一完成。

在了解實情之后,上師深明大義的說:「作為真佛弟子,護持真佛文宣、護持真佛報、護持燃燈,就等于是護持師尊的正法傳播,這個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!」

就護持真佛報來說,上師舉例:「當你護持了真佛報,不管你做的是財施、法施(財施就是捐錢;法施就是投稿,就是你寫你的佛法見解投過去)、或者是無畏施(就是你去幫忙他們去做事,義工啊、同門啊,幫他們打字啊等等的),只要有人拿到你的這一份報紙去讀,所有的有份參與護持的義工同門就跟此人結了緣。」也就是說,只要是有份護持真佛報的善信同門,都能因此種下的善因而迅速的廣結善緣。

最后,蓮鳴上師殷切的呼吁大家:「可以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的去幫助真佛報跟燃燈,就是累積你們資糧道跟加行道的一個很好的方法之一!」就這樣,蓮鳴上師以連番的妙答及中觀的見解,輕松的結束了本報此次的采訪。

此次東南亞弘法完畢之后,蓮鳴上師透露他即將閉關潛修,為將來廣度万千眾生的使命而進入下一個階段的修持。無論如何,希望此次蓮鳴上師與新加坡所結下的緣分只是一個開始,在不久的將來,上師能夠再次踏足此地造福大家。愿:「法雨法水之潤,等世界于無邊;智燈智炬之光,同虛空于莫限!」

〈真佛報(新加坡)/蓮花逸伶〉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