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yperclick

2009年6月7日 星期日

莲生活佛泰柬之旅系列报导之四: 相约吴哥夕阳下~巴肯山神来相送

结束大吴哥城「微笑高棉」的巡礼后,我们出发至下一站「巴肯山」,欣赏日落美景,但望一望天色,下午几阵随风飘来的云朵,似乎遮住了太阳,正在大伙迟疑著该不该上山时,导游小林在一旁介绍到:「雄踞巴肯山顶的巴肯寺,当初也是以「须弥山」的概念而建立,中央为13公尺高的石造金字塔,及七层平台所组成,象徵著印度教里的七重天。」在旁的师尊一听到「七重天」与「须弥山」,便向大家说道:「那当然还是要去看囉!」於是,大伙一行人就这么随著师尊的脚步,浩浩盪盪地直攻山顶去!

←十三世纪末的宗教衝突,导致吴哥城内的佛像遗跡,多被砍损破坏。

登高环视吴哥遗跡 夕阳美景尽收眼底

巴肯山其实并不高,高约67公尺而已,但因附近多属平原地形,相对地巴肯山这个小丘陵就成为此地的最高点,山上的巴肯寺由一世皇所建,於9世纪末(西元907年落成),是吴哥窟城里的第一座都城的国庙,除了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,也是旅游书上记载看落日、登高环视吴哥遗跡群的好地方,除了可见就近的大吴哥城和小吴哥城,甚至还可以看到南方的洞里萨湖。

←印度教保护神毘湿奴的坐骑:「Garuda」神鸟,也是密教的「大鹏金翅鸟」。

我们一行人一路向上,大约花了15分钟的脚程,终於走到了巴肯山顶,虽然夕阳若隐若现,并未完全露脸,但山顶上仍见许多登高朝圣的游客,不难想见这里平时游人如织、为求一睹日落风采的景况。到了山顶,有些人已在旁气喘吁吁;有些人则愈战愈勇,继续向最高点,必须「手脚并用、五体投地」的巴肯寺迈进,而师尊则因著喇嘛裙,行动不便,所以只待在巴肯山顶,遥向巴肯寺合掌致意。
→大伙随著师尊健步如飞的脚步,一路直攻巴肯山顶!

「石头历史」使人感慨良多…

我们一群人待在山顶,看著此地的夕阳余暉,追忆王朝曾经的兴盛,想必一千多年前的吴哥国王,看到的也是这般如此美丽的景色,但再看看当时宏伟的建筑,如今却都已是颓圮的遗跡。想想,我们一行人与一般前来看霞彩的观光客,最大的不同在於,在师尊长期的教导、与佛法的浸淫下,我们不只看到了「废墟」,还看到了「莽林到兴盛、繁华到衰败」人世间「成住坏空」的现象,想想师尊曾说的:「每一颗石头,每一堆废墟,全是辉煌的历史。但石头历史,人生的一切要义,尽在於斯。我们学佛者既然知道,明明知道一切「有形」必然归於幻灭,但在「石头历史」中学到的教训又是什么?」这样的体会放在心中,眼前所尽的景象,又自是另一番不同的滋味了。

←一登巴肯山顶,就看到湿婆神的座骑,白色的公牛像,这也是为什么,牛在印度教中,被视为「神圣的动物」。

轰隆隆的雷声齐鸣 巴肯山神来相送

在大伙於山顶閒谈时,我们还巧遇了几位佛学院的学生,主动前来向师尊合掌致意,几位出家僧一听师尊有五百万弟子,个个惊奇不已!直待在师尊身旁,希望能争取多些谈话,再与他们作了简短的介绍,并拍照合影留念后,天色已渐暗,大伙於是陆续下山,奇怪的是,在半山腰时,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,吹得两旁的树叶沙沙作响,一波一波如绿色的浪潮摆盪,之后还伴随几声轰隆隆的雷声,师母见状不禁说道,这样的感觉有点灵异,像是山神在送行。大伙在旁惊喜连连,而惊奇的是,不只是师母感应到了虚空中的沟通,连走在前方、好几步之远的师尊,也不约而同地向随行众表示:「是山神在送大家」,没想到,大家来「巴肯山看日落」,而我们这团託师尊师母的福,不只是来看夕阳,还可以「会山神、听礼炮」呢!

→相约夕阳下,在巴肯山顶巧遇佛学院的学生,主动前来向师尊合掌致意,把握难得的缘份,彼此作了简短的交流与谈话。


沒有留言: